窃以为相机生产厂商和人一样,都是有性格的,比如奥林巴斯以显微镜起家,到后来做相机做镜头的时候,成像特点以锐利为主,刻画细致入微,纤毫毕现,这一点用过om系统zukio镜头的人都该有同感。
1971年,奥林巴斯推出了M42螺口的135单反相机ympus FTL投石问路,反响不错,到了73年就推出了OM系统的第一台机身om1,刚推出时起的名字叫M1,徕卡闻听之后很不乐意,硬逼着奥林巴斯多加了个o,75年之后的都改称OM1了,现在二手流通的M1价格恐怕要高出OM1两倍以上。OM1的突出特点是轻巧高性能,比当时其他同档次相机要轻35%以上,功能反而更完善。OM1为了减轻重量,所有手段无不用其极,比如机身内部齿轮一律以钢材制作,只因为铁的密度比相机常用的黄铜低那么一点点。OM1装备了空气减震用以降低快门运作时候的噪音,这在当时也是相当先进的。
M1
OM1的缺点在于它是第一个OM系统机身,在系统的衔接上考虑不周到,比如要给OM1安装电动卷片手柄的话,就必须把底盖拆下来,另外设计也有点点小问题,在实际使用中,OM1经常会发生反光板预锁功能失效的情况,这就是锁定机构的结构问题了。
OM1
由M 1变为OM 1仅仅是称呼不同,之后,OM 1有两次改进:1973年加了马达驱动功能,现有的OM 1同样可以改装马达。这个版本通常被称为OM 1 MD因为在机身前面有“MD”的小标签。1979年OM 1升级为OM 1N。主要是改进了机身和O记T系列闪灯的通讯(在取镜器里加了闪灯 READY/OK的信号。1987年OM 1N停产这给O记的机械相机留下了空白,因为1983年发布的OM 3已经于1986年停产,而OM 3TI于 1995年才出现。)
OM1小巧玲珑而又坚固耐用,前后生产了15年,足见受欢迎程度之高。
OM系统的第二件大事发生在1975年,也就是OM 1发布三年之后(Photokina 1974展示了其原型)。这是OM 1机械相机的电子版姐妹机,增加了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模式,同时保留了手动模式。秉承OM系统的设计理念,OM 2和 OM 1具有相同的尺寸甚至相同的重量。引起轰动的是它的OTF(Off The Film)测光方式,此方式在现有光以及Quick Auto 310闪灯下均能工作。OTF用附加的元件直接测量来自胶片的反射光(对于较短时间的快门则直接测量来自第一幕帘上图案的反射光)。这可以获得精确的曝光,尤其是长时间曝光以及微距摄影。
OM2
1979年OM 2N取代了OM 2,和OM 1N一样,OM 2N同样改善了和T系列闪灯的通讯(它不再支持Quick Auto 310闪灯的TTL闪光模式)。另外,曝光时间翻了一倍,增加到120秒。1984年OM 2N停产,OM 2Sp和OM 4取而代之。
OM2SP
这些相机的主要改进之处是现代化的电子设计,比如取景器里的指针被LEDs取代,点测以及可以用一系列新的明亮聚焦屏。OM 2SP,OM 3和OM 4均在1984年发布。这时,OM 2N停产,OM 1N则一直生产到1987年。
OM 2SP的点测必须在手动模式下才工作,而且也是手动模式下唯一的测光方式。在自动和程序模式下为侧重中央平均测光。程序模式同时控制光圈和快门值,该模式适用于业余爱好者,但是马达速度由5幅/秒降低到3.5幅/秒。该机其它规格和OM 2N接近:可更换后背和聚焦屏,OTF测光模式等。OM 2SP填补了业余机(OM 10 & OM 20),系统机械机(OM 1n)以及优异机(OM 3,OM 4)之间的价格空白。
OM3
机械快门机OM 3和电子快门机OM 4没有程序曝光模式,但是有先进的多点测光(多达八点并能自动平均)同时可以自动高光和阴影补偿,以及1/2000 秒的快门。对于中央平均测光和点测,OM 4有60分钟记忆功能,长时间曝光则不少于4分钟(点测),这至今是个世界记录。自动模式下,现有光和闪灯光均为OTF测光。
OM 4
1987年OM 4升级为OM 4TI,1995年OM 3升级为OM 3TI。新型号有更好的电子性能,更耐用的钛顶盖和底盖,和F280合用具有1/2000秒的闪灯同步。OM最后的机身OM 3TI也是第一个支持OTF闪光的机械相机。
奥林巴斯称自己OM系统有4代专业机:OM1、2、3(Ti)、4(Ti),但实际上业界和用户所承认的也就后两种,尤为值得称赞的是OM4Ti。
1986年上市的OM4Ti和同时代的尼康F3,佳能NF1,宾得LX并称手动时代四大机王,当然了,这四大里面还是佳能NF1最强,有永不损坏的F1之称。
欢迎您进入数码影人论坛“单反数码相机讨论区”发表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