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巴斯一贯的设计风格是轻薄短小全功能,简练和强大是永恒的追求,这个设计思想贯穿了90年的奥林巴斯始终,而在相机上显得尤为突出。二战前后是旁轴相机的黄金时代,同时由徕卡确立的135画幅规格以其便利性,低成本和在便携性与像质之间寻求到的平衡而占据着事实上的主导地位,战后各家所设计的旁轴相机大都在向135画幅靠拢。
奥林巴斯在1948年推出了旁轴测距相机Olympus 35 I,奇怪的是,这款相机上市之初采用了24×32mm画幅,而不是135的24×36mm,后在GHQ(General Headquarters,占领军司令部)的建议下才使用24×36mm画幅。35这个系列推出了I-V等多个不同的型号。
中间插播一句,1949年的时候,奥林巴斯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奥林巴斯光学工业”。
1955年上市的奥林巴斯“Olympus 35 S-3.5”是第一款搭载了卷片杆式卷片机构、联动快门上弦机构(在卷片的同时,快门将被自动上弦的机构)及旁轴联动测距仪的相机。在该款相机上,崭新的设计随处可见。之后,奥林巴斯不仅推出了搭载F2.8镜头的同系列产品,还推出日本第一款装有F1.9大口径镜头的135镜头快门照相机。奥林巴斯在这台小小的相机上实现了卷片-快门联动上弦功能,大大的方便了使用,在日后的岁月里,我们还将多次的看到奥林巴斯各种各样开一时风气之先的卓越设计在不同时代的机身上大放光彩。
同年,奥林巴斯还在Olympus 35 V的基础上推出了Olympus Wide,最大的不同是安装了一枚35mm镜头,在当时看来已经是了不起的广角了。
早期的相机都是使用的手动曝光,快门光圈全凭摄影师经验来确定,在光电效应发现之后,人们就想方设法的把它应用在相机测光上,这就产生了电眼(electric eye),最早的电子测光表。奥林巴斯在1957年推出的Olympus Wide E就是带有硒电池电眼的相机,用户只需要根据机载的测光表读数来确定曝光组合就能得到大致准确的曝光了。当然,早期的电眼测光跟我们现在的TTL测光系统区别很大,很简陋,也很容易受环境光影响,耐用度上更是无从谈起,但是有总比没有强,不是吗?
到了1957年,奥林巴斯的Olympus Wide Super上市,这是一台令人激赏的旁轴测距相机,它拥有一枚35/2的大口径广角镜头,要知道同期的尼康nikon M所配用的35mm镜头也只不过是F3.5的,Olympus Wide Super还有可修正视差 的联动测距仪,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1958年,奥林巴斯发布了可更换镜头的Olympus Ace,配有45mm、35mm和80mm三支可更换镜头,但是此时旁轴没落的愁云已经不短聚集,新生的35mm单反相机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了。
欢迎您进入数码影人论坛“单反数码相机讨论区”发表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