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你想的复杂 揭开天文摄影的神秘面纱

1/16
对很多摄影爱好者来说,“天文摄影”都是一个神秘而陌生的领域。但当我们看到大师们拍摄出的那些天体照片时,我们又难免会为那些精彩壮丽的影像所感染。然而实际上,天文摄影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今天,就让我们来为你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2/16
拍摄星野大多会选择广角镜头,曝光时通常在手动档设置较短的拍摄时间(一般不高于30秒),同时配合较大的光圈和较高的感光度。另外,构图时不妨在画面边缘放入一些参照景物来营造气氛,比如一栋安静的老房子或一丛晃动的树木。
3/16
如果是拍摄银河或某个星团,那么你还需要赤道仪,它可以根据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推动相机追随着被摄天体移动,如此便可以拍摄到光线极低的星座、银河或者是星团了。另外,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去掉相机传感器前面的红外滤镜,这样就能更加突出深空中瑰丽的红色了。
4/16
星迹是长时间曝光中由于地球自转,反光的星星在影像上留下一道道弯曲而统一的弧线,曝光时间越长则星迹拉得越长,越能显示出星空整体移动的轨迹。星迹拍摄相对简单,不需要多么精湛的技术或专业设备。
5/16
用单反拍摄星迹时,可以根据需要的星迹长度来调整曝光时间,一般来说10-20分钟即可得到比较连贯的星迹。而如果是用无手动曝光功能、或者快门时间不够长的小型DC拍摄,那么只能是连续拍摄多张照片,然后再用电脑软件来进行合成处理。
6/16
流星的特点就是稍纵即逝,因此要用相机拍摄难度很高,只能用长时间曝光的办法等待流星进入取景范围。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拍摄某个星座的流星雨时,流星出现的位置不会恰好在那个“星座”上,而是在距离星座30度至50度角的位置。
7/16
拍摄流星雨要用大光圈,以免捕捉到了流星却因为光线射入不够而不能成像。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拍摄流星时的曝光时间需要固定,否则会影响背景天空的效果。
8/16
拍摄月面最好使用望远镜,如果没有也可以用长焦镜头配合增距镜(可以使多个)拍摄。拍摄的时机上,最好是选择新月或半月的时候,因为满月时的月光太过明亮,难以拍摄出月面的细节。
9/16
深空摄影的对象主要是星团、星云或者是外星系等天体,由于这些天体距离我们较远,因此需要较为专业的设备和一定的摄影技能。这里所说的专业设备主要是指赤道仪、导星镜、大焦距望远镜或镜头,而相机的成像好坏反而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10/16
天文摄影对拍摄地点要求较高,因此拍摄最好是在地势较高的平原或者是城市远郊的山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拍摄时最好不要靠近山谷或着水源,因为水的蒸发很可能会极大地影响后半夜的空气环境。另外,拍摄时最好选择与城市光害相反的方向。
11/16
虽说用小DC也能进行天文摄影,但实际应用中我们还是推荐在低光照情况下表现更好的数码单反、甚至是中画幅数码相机。另外,在镜头的选择上肯定也是光圈越大越好,而考虑到拍摄一般都会采用长时间曝光,因此你还需要一个稳固的三脚架和一根快门线。另外,如果是进行放大摄影或追踪摄影,那么望远镜、赤道仪、导星镜等设备也可能成为必备品。
12/16
外出拍摄天体一般必备的物料包括食物、水、自发光的电子手表和衣物,毕竟在黑漆漆的夜里饿着肚子熬时间是件痛苦的事。另外,用深色布包裹住的手电也是必要的,它可以让你在观察星图或看清道路时不影响相机的正常曝光。
13/16
对天文拍摄影响最大的干扰源莫过于城市中的光照,有时哪怕在远离城市上百公里的地方都还可能看到灯光照亮的天空。然而,光害有时也并非天文摄影的大敌,比如要想在照片中体现周边环境,那么适当的光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14/16
在日食或月食时,经常有人使用拍摄串像的方式来表现其过程。而“串像”的原理即多重曝光,也就是在同一张照片上曝光多次以表现物体移动的轨迹。目前大多数高端数码相机都支持多重曝光功能。
15/16
不管单反还是小DC,长时间曝光都会使传感器温度升高从而产生热噪点,而这一点对天文摄影是非常不利的。为此,很多发烧级天文摄影爱好者都会自制降温装置,比较极端的例子是使用干冰,不过考虑到屏幕可能被冻裂,因此建议在制作冷却装置时还是保守一些的好。
16/16
天文摄影中的后期加工是为了提取更多的影像细节和色彩信息,因为在大量的可视光波段之外,还有很多不可见的颜色或暗淡的图景只能通过后期加工才能显现出来。这并非“造假”,而是为了展现出更多“真实存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