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第一台实用化的数码相机是在1974 年由柯达应用电子研究中心工程师的Steven Sasson赛尚发明的,这个外形丑陋无比,重达8.5磅,需要使用16节AA电池来驱动的丑八怪CCD仅仅只有1万像素,但它却开创了整个数码影像时代。
早期的数码相机性能上比较类似于现在的摄像头,迫于CCD生产成本的居高不下,单反相机数码化困难重重。那时的柯达还处于潮流的风口浪尖之上,不像现在这样暮气沉沉。1991年,柯达在尼康专业机身F3的基础上推出DCS 100。这部机器使用了一块1.3M像素的CCD,等效焦距倍率为1.8。

有个八卦不得不提,财大气粗的尼康铁杆粉丝NASA在F4的基础上做了个F4ESC Electronic Still Camera,并且在1991年将其带上了太空,为人类的探索太空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F4 ESC采用了一块儿物理尺寸为15mm X 15mm,分辨率1024 X 1024的正方形CCD,不过这毕竟是NASA自行改装的产品,算不得量产版。

从1992年的DCS 200开始,AF机身开始被采用。DCS 200基于尼康F801s(N8008s)机身,使用的CCD为1.5M像素。有意思的是这块CCD面积比DCS 100上的那块反而要小一些,等效焦距倍率达到了2.5。

1994年DCS 200被DCS 420所替代,仍然使用同样的CCD,但机身升级为F90X(N90S)。1995年出现的DCS 460是一个大突破。虽然机身仍然是F90X,但是CCD却达到了当时创记录的6M像素,等效焦距倍率也减少到1.28。当然这部机器的价格也是同样的惊人,竟为数万美元。
尼康和柯达还推出了一系列以尼康APS机身Pronea 6i为基础的数码单反相机,可以使用APS系统的配套镜头,使得机身的体积和重量有所降低,价格也相对低廉一些。
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尼康在和外人合作的时候及其小气,北京话讲就是鸡贼,一直没有给柯达提供专业机身,最高的一部不过是个F90X而已,反观佳能,第一次和柯达合作就提供了当时最好的EOS 1N(1995 DCS1),尼康的这种鸡贼态度先是坑了柯达,然后又坑了富士。在跟富士合作时,早期的S1pro居然只给了个F60的机身,到S2和S3勉强给了个F80机身,但依旧没有协助富士搞定机身供电的问题,这就导致了S2Pro那个及其傻(哔)的供电系统,需要CR123和AA电池同时供电才可以使用,直到S3Pro才算是解决这事。
像一切事物初生时的状态一样,早期数码单反相机发展极为混乱,主流产品是柯达利用尼康和佳能机身所制作的DCS系列数码单反相机,主流的思想还是放在给传统的胶片单反加装CCD传感器来达到数码化的目的,这种首尾兼顾的方式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很快的,一体化机身的数码单反相机出现了。
欢迎您进入数码影人论坛“单反数码相机讨论区”发表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