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 频道

慢读中国摄影历史 摄影如何走进紫禁城

  【IT168 评论】19世纪初照相术发明后,迅速在西方流行开来。当时欧美国家的摄影技术已臻成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一些外国摄影师及爱好者先后把此术悄悄带进了中国。

  (编者注:林京,旧照片研究专家、摄影师,紫禁城学会会员,长期供职于故宫博物院)

  对这一新奇事物,清室王公大臣由最初的惊异逐渐转为赞美。兵部侍郎崇厚在《脱影奇观》序中称之为:“开数千年不传之秘……”刑部尚书崇实也赋诗称绝:光学须从化学详,西人格物有奇方。但持一柄通明镜,大地山河无遁藏!

  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清宫中学会照相和留过影的人寥寥无几。人们熟悉、向往的依然是传统的肖像画。当时清统治阶层一度把它视为异端邪术,排斥于紫禁城外。他们认为,用镜箱对着皇帝、后妃取影,乃是冒犯龙颜 、有失体统的逆举,会“被摄走了‘魂’”。这种观念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

  照片入宫

  19世纪的北京驻有不少欧洲外交官。他们在和清廷上层人物即王公贵族、朝中大臣等来往过程中传布和交流摄影术。虽然宫内一直未流行照相,但王爷们却早已冲破了这种愚昧意识,悄悄地爱上了这种“奇技淫巧”。照片“神情酷肖,便捷真切,更足取信”的绝对优势被当朝王公大臣们逐渐认同,他们纷纷跟风,争先效尤。中国的摄影首先出现在朝廷大员和皇亲国戚的家中,并逐渐推广代替了传统肖像画。

照片第一次入宫
▲同治三年(1863年),奕譞摄于南苑神机营,时年二十三岁

  光绪年间新设立海军事务衙门,奕譞出任总理大臣;由于负责洋务活动,与洋人过往较多,他接触到了照片这一神奇之物,并开始迷恋上摄影这一西洋时尚。醇王府所雇的专职摄影师广东人梁时泰经常跟随在醇王左右,随时为奕譞摄影留念。因此,奕譞身后留下了不少传神的老照片。

  末代皇帝溥仪在宫内居住时,从醇王府将其祖父、父亲等许多照片,作为家珍移进宫内保存起来。其中一幅拍摄于同治二年(1863年)奕譞管理神机营时的北京南苑军营,他时年二十三岁,这是迄今保存的奕譞年轻时代唯一的一张影像。照片上的他身挂大腰刀,神采奕奕,风度翩翩,是典型的清代武官派头,其左右是两个贴身侍卫,分别肩扛火铳,手握长枪铁矛。这些细节,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清朝禁卫军的风貌。它也是宫廷藏照中保存至今最早的一幅,为研究我国军事史、摄影史提供了可靠形象的资料,弥足珍贵。

  早在同治七年(1868年)办理洋务的道光皇帝第六子恭亲王奕就曾请英国的约翰·汤姆森为自己拍摄过照片。 光绪十一年(1885年),醇亲王奕譞受命总理海军事务,于是年4月赴天津巡阅海防。巡阅期间,奕譞让摄影师为其拍了一批照片,并亲自进呈光绪皇帝御览。自此,照片便首次流入宫中。

照片第一次入宫


  清宫摄影第一人——珍妃

  紫禁城内的清代皇帝和后妃们开始主动接受摄影术,始于1903年,即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照相之时。但最初将摄影引入清宫的,不是慈禧,而是珍妃。

清宫摄影第一人——珍妃
▲珍妃像

  珍妃十三岁入选进宫,聪明貌美、性情纯厚、能书擅画,与光绪意趣颇为相投。当时,摄影术传入中国虽已有数十载,但在宫中仍属严禁之列。 光绪二十年(1894年),珍妃暗中从宫外购进一套摄影器材。每天给慈禧太后请完安后,她便一头扎到自己的寝居景仁宫潜心研习拍照技术。据当年光绪大婚充任喜婆,后跟随珍妃左右的宫女刘氏回忆,珍妃不仅自己喜好摄影,也给光绪皇帝照相,还教太监用照相匣子。珍妃拍照时任意装束,姿势各异,不拘礼法。

清宫摄影第一人——珍妃
 故宫博物院内的珍妃井

  好景不长,慈禧闻之,命人用板笞责打珍妃,并将她身边两名太监发配黑龙江充军。是时珍妃正值豆蔻芳龄,她不畏强暴,又自解私囊,嗜使身边姓戴的太监出宫,在东华门外开设了一家照相馆。不久,此事也未能隐瞒,光绪皇后静芬将其密告慈禧太后。珍妃的举措激起了慈禧对她多年的怨愤,她当即将戴太监传来严讯,酷刑之下,太监隐瞒不过,全盘招出后,随即被乱棒活活打死。珍妃也遭到囚禁。

清宫摄影第一人——珍妃
 珍妃曾嗜使太监开设照相馆的东华门外大街一景

  由于珍妃“屡次犯上”,“违背祖制,大逆不道”,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皇室外逃之前,她被慈禧下令推入井中溺死。宫中珍妃留下的摄影作品也遭到摧毁。

清宫摄影第一人——珍妃
珍妃潜心研习摄影的寝宫景仁宫

  今天,故宫仅存一张珍妃的肖像照片,光绪皇帝的影像则踪影全无。目前社会上流传有一些珍妃的旧照,其真伪仍有极大争议。尽管如此,执着进取、勇于开拓的珍妃作为清宫摄影的第一人,则被永远记在了史册上。

  慈禧晚年迷照相

  尽管慈禧以铁腕手段残酷扼杀了清宫的早期摄影活动,但步入晚年后,她却突然心血来潮,又开始对照相眷念不已。真正令慈禧太后改弦更张,接受照相技术的契机之一,则是一幅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赠送的沙皇全家合影。

慈禧晚年迷照相
 慈禧太后着色像

慈禧晚年迷照相
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着色照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皇后将一幅8英寸着色全家照,命驻华公使赠送给慈禧皇太后和光绪皇帝。当她看到摄影比画像快而方便,并且神情酷肖:效果更为真实时,原来认为摄影术冒犯龙颜、有失体统的观念开始转变,便跃跃欲试的心情日益强烈,对照相产生浓厚兴趣,好奇感日益增强,想亲身领略一下其奥妙。

  摄影在当时主要还是采用玻璃版底片或干片,它的成像程序复杂,全部照相材料均需进口,成本昂贵。

  光绪癸卯年(1903年),慈禧最终决定特召曾在西方研习过摄影术的勋龄奉旨进宫,携带刚运回国的全套照相器材,作为御用摄影师,专门为自己拍照。

  为了照相,慈禧特传御旨在其寝宫乐寿堂前搭席,用布景屏风为衬,并按殿内样布置豪华的陈设。西方人的摄影构图总是力求脱离直线或垂直线,而慈禧则讲求画面平衡对称,人物面部不能有阴影。这种习惯深受中国传统帝王画像形式的影响,反映了不同国家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

慈禧晚年迷照相
 慈禧在颐和园乐寿堂前与后妃、太监们合影。地上伏卧着她的爱犬。

  当时颐和园内虽已有电灯,但不具备用于摄影的照明器材,为了突出主体人物的立体形象,又不触犯慈禧所忌讳的阴阳脸,提高成像的清晰度,勋龄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柔和协调的自然散射光,拍出的照片效果竟类似国画。通过使用对称手法来表现人物,巧妙构图,慈禧照片的画面意境深邃,影像丰富清晰,立体感、质感均佳。又将其中得意之作放成巨照,由如意馆着以色彩,整个作品极为传神。其装帧平整,再嵌入镜框中,顿时显得富丽庄重。悬于慈禧寝宫内,蔚为大观,轰动朝野。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些作品实属罕见,堪称人物摄影的佳作。反映出作者纯熟的技法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宫闱画墙纸壁上展现出一幅幅足具中国特色,趣味横生的人物照片,颇引人注目。

  慈禧在照相之前,要先亲自翻阅历书,选定吉日良辰。拍照时常命勋龄为其连续拍上几张不同姿态的宫装像,并迫不及待地命令将每张放大数幅,还要速将尚未上光的带水样片呈奉御览。

  如今故宫博物院内还珍藏着许多当年所摄的玻璃底片和照片,其中仅慈禧一人晚年所摄三十余种装饰、神态各异的照片就有七百余张,大多系光绪二十九(1903年)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留影。

慈禧晚年迷照相
  慈禧与德龄在赏雪

  这批照片均为慈禧七旬大寿之前所拍,系特为其寿辰时悬于宫中或赏赐他人之用。目前,除故宫外,国内外其他各大博物馆及社会上私人所收藏的慈禧原照,已可谓凤毛麟角。

  从现存的慈禧照片中,可窥见当国太后晚年生活的面貌。它们富有独特纪实的效果,不仅留下了慈禧晚年的真实形象,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介绍、传播、推广摄影技术的作用。此后,宫廷上下,朝野内外,无不争先效尤,此风久久不衰。

  如果说慈禧照相时讲究浓妆淡抹,极尽富丽豪华,那么后妃的摄影则力求构图上的立意出新。并充分运用黑、白、灰调的不同和风格的多样化来烘托人物主体。光绪皇后静芬和瑾妃两人形象均不甚美,她们照相时则采用高调摄影手法来弥补自身不足,以强烈的反差及线条突出人物身影。这样拍摄处理后,画面给人一种明快、刚健的感觉,又带有明净清新、淡雅恬适的内在神韵。

  末代帝后与摄影

  溥仪逊位之后,仍寝居宫中内廷部分,维持小朝廷的生活达十三年之久。可以说,在紫禁城的日子里,溥仪的生活大多是闲适而悠暇的。禁城朱黄四方天地,久住难免发腻。成年后,他开始迷恋西洋事物,不仅爱穿西装,用西洋装饰、餐具,玩钢琴、网球、汽车等西洋物品,还尤其喜照相。溥仪曾照过一张“分身像”。当时较为通行的是照两张,然后合成一幅或采用两次遮档曝光的手法完成。而这张“分身像”看上去达到了乱真的地步。它足以证明摄影师现场拍照及暗房加工工艺的高超娴熟技巧和创作水平。

末代帝后与摄影
溥仪“分身”着色像

末代帝后与摄影
溥仪、润麒、溥杰、庄士敦在御花园

  为了自寻乐趣,溥仪时常手持德国蔡斯相机,于紫禁城中拍摄小照,寻找有趣的生活片断猎取镜头。其中尤属溥仪和皇后婉容照片最多,数量均在百张以上。溥仪着朝服、便服、西装革履像,上房骑马,浇花打拳的生活小照以及与像貌凶悍的德国纯种大狼狗“泰戈”的合影,花样繁多,皆不相同。

末代帝后与摄影
溥仪在紫禁城宫殿黄瓦上

末代帝后与摄影
溥仪在御花园

末代帝后与摄影
 溥仪戎装坐像

  溥仪拍照为出新意,独出心裁,穿上特派太监出宫给他置办的民国将领的军服,佩宽皮腰带及军刀,足蹬马靴,端坐于寝宫前一把西式皮榻转椅上照了一幅戎装像,显得很是威风神气。此事传到端康皇太贵妃(瑾妃)耳中,使其大为震惊。端康当即将溥仪传去盘问,训话之际,竟发现皇帝还穿着太监从宫外买来的洋袜子。端康认为这是极有失体统的大事,立即命人把当事太监李长安、李延年二人传唤至永和宫,按宫法每人重责二百大板,发落到宫内打扫处去充当苦役,同时对溥仪严加申饬了一顿。她训斥道:“大清皇帝穿民国的衣裳,还穿洋袜子,这还像话吗?”溥仪听罢,只得乖乖地摘下洋刀,脱去马靴洋袜,让太监收起那还没穿热的军服,换上裤褂和绣着龙纹的布袜。

末代帝后与摄影
婉容大婚时朝服像

末代帝后与摄影
婉容手拿团扇着色坐像

  与溥仪相比,婉容在镜头前则更显得活泼可人。婉容在紫禁城的“皇后”生活不及二年。在照片中可以看到她的朝服像、宫妆照,也有即兴小闹剧似的生活照,如载西洋眼镜、吹箫持扇、登高爬树、骑脚踏车及用太监的帽子做道具所拍的像片,姿态各异,皆饶有情趣。这个时期,婉容在宫廷的生活比较得意、轻松。婉容生性活泼,受过近代学堂教育,喜欢养小动物,尤喜摄影,还喜欢到 “红墙黄瓦黑阴沟”以外的地方去游玩 。

末代帝后与摄影
婉容旗袍立像

  婉容、文绣都很清秀,她们各自的朝服大妆全照以低调摄影表现其宁静肃穆、端庄深沉、柔顺细腻的特点,其意境带着几分神秘,其手法均极度简炼,又不失交代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从视觉上说,较暗的背景衬托出较亮的人物主体,造成了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照片显得干净利落,韵味独特。

末代帝后与摄影
溥仪妾文绣着色像

末代帝后与摄影
溥仪妻婉容着色像

  溥仪给婉容、文绣拍下了不少照片,它们大多不拘一格,随心所欲,幽默新颖,动静和谐,毫无矫柔造作之感。加上不同角度的运用所烘托的欢乐明快的气氛,更使观之者颇受感染。

末代帝后与摄影
 隆裕太后

  逊清时期的宫廷照片不再带有清末摄影那份拘禁和做作,影像画面中的人物性格更加突出,表情更加丰富。它们大多构图新颖,意境清新,影调丰富,多采多姿。这些摄影作品的风格是朴实生动的,题材是简洁明快的,浸透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随着摄影术流入清宫,使许多人和事物形象地留在照片上,它虽然是只鳞片爪的形象,但蕴藏着实在、逼真、具体的生活内容,让后人能跨越时空看到已消逝了的历史情景,并去体味、去思索。

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