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 频道

审视自己内心的影像

  【IT168 资讯】推开工作室厚重的、墨绿色的铁门,我们走进了叶锦添的影像王国……

  你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词汇来界定叶锦添的身份。电影美术、摄影、绘画、雕刻,他游刃有余地游走在几大艺术领地之间,用相机、画笔和刻刀阐释着他内心的“影像”。从初中第一次偷拿哥哥的相机出去拍照开始,摄影一直陪伴着他走过了人生的每一个驿站。年少轻狂的张扬,岁月锤炼的辉煌都浓缩到了这一张张作品中。

  叶锦添:透过相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真实的世界,在这里没有口蜜腹剑的虚伪和粉饰太平的造作。

  银盐相伴的岁月

  叶先生说话很风趣,不仅肢体语言丰富,还会加上很多自创的拟声拟态词。不管是初中和哥哥“斗智斗勇”,还是大学毕业后和朋友一起背着相机“独步欧洲”,谈起这些年少时的往事,他的脸上都洋溢着孩童一般略带稚气的笑容。

  在哥哥的影响下,他从初中开始就喜欢上了摄影,经常会偷哥哥的相机出去拍片子。哥哥是当时很有名的摄影师,自然很鼓励弟弟学习摄影,但却对他偷拿自己相机的行为颇为头疼。年少时的叶锦添对相机不甚爱惜,断断续续丢过好几个机器。坐公车的时候,经常一觉醒来发现脖子上的相机不翼而飞了。在哥哥的那些宝贝中,他最喜欢用佳能的F1,经常用它拍自己的朋友或是到街上去一通狂拍。

  当年的这款F1堪称佳能胶片时代的旗舰之作,制造工艺精良,质感十足。尤其是搭配上高速卷片马达之后,整个机器都散发着机械相机那种扎实、稳健的阳刚之美,光是看着就让人觉得心潮澎湃。

  叶先生从小就很喜欢读书,自己买了很多摄影画册。接触最早的是约瑟芬·寇德卡(Josef Koudelka)的摄影作品。后来,他比较欣赏戴安·阿勃丝(Diane Arbus)和罗伯特·卡帕(RobertCapa),但自认没有卡帕那么疯狂。当遇到自己实在搞不定的时候,他会向哥哥寻求一些专业方面的帮助。不仅如此,他还参加了学校的摄影兴趣小组,学习一些冲洗底片、构图等基础知识。就这样,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在读大学之前积累了不少摄影经验,直接报考了香港理工学院的高级摄影专业。

  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虽然也学习过拍幻灯片这种比较枯燥乏味的课程,但整体上还是比较有趣的。所谓“人以群分”,他的同窗中也出了不少摄影界的名人。有的人自己组装一个风琴,用相纸经过长时间曝光直接成像;有的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尝试了“Photo essay”这种在国外很流行的摄影方式。

  戏如人生

  巧妙的构图,让人忍不住对这张照片端详再三。表情冷漠的妇人、镜子里男人英俊的侧脸,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个人却又在某一个瞬间发生了某种关联。

  叶锦添:摄影的世界真正带给我们的是对自己内心的影像的认识。

  摄影·美术·人

  叶锦添从学校毕业之后,一边继续摄影、绘画、一边从事雕塑、电影的工作。最初喜欢上画画是受业内几个前辈的影响,但当他真的拿起画笔,每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对着空白的画布发呆时,才发现这个工作太沉闷了。

  进入电影行业之后,他从事的是美术助理的工作。当时,美术在电影界是个新兴的部门,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讲,每天都和看起来凶神恶煞的道具人员打交道,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不仅如此,电影就像个包罗万象的万花筒,尤其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更如同一张铺天盖地的大网,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过去的他习惯了一个人安静地绘画、摄影,而现在每天都不得不和很多人打交道,这让刚入行的叶锦添感到非常痛苦。于是,每天去片场工作几乎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为了发泄心中的郁闷,他几乎每餐都吃两个饭盒,甚至还被人叫成“大吃仔”。

  虽然没有成为专职的摄影师,但回想起来,叶锦添发现摄影对从事美术指导的工作大有裨益。一方面,摄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对画面的掌控能力。另外,和大多数美术工作者一样,叶锦添也会用相机随时随地积累一些素材,而常年累计的摄影经验也无疑能让他更准确地捕捉到自己想要的画面。

  

  叶先生的拍摄题材很广泛,尤其对人像摄影情有独钟。他认为摄影是最接近自己思维的东西,两者都存在着大量瞬间迸发的火花。虽然摄影有很多受限制的地方,比如要表现出距离感只能通过透视的手法等等。但同时,摄影又有很多跳脱现实的东西。透过小小的取景器,你会发现我们原来都生活在自己臆想出来的空间里,真实的世界远非我们用肉眼看到的那样。

  黑洞

  黑白摄影中丰富的影调拥有黑洞一般的吸引力,让人有种不由自主地想要跨进画面中去的冲动。

  穿越

  影像确实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尽管某些事件、某些人跟自己并不相关,但在看到照片的瞬间,我们也以旁观者的身份进入了那个世界之中。

  面孔

  城市里的建筑往往给人一种疏离、冷漠的感觉,和久居都市的人如出一辙。在这个日益商业化的社会,灵魂的发展越来越退化。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假象里面,越来越看不清自己的内心。

  

  宝剑锋从磨砺出

  很多人都以为像叶先生这样的大师肯定有很多顶端的摄影器材,然而,他常用的机器却很“家常”—佳能EOS 500D和5D Mark Ⅱ。在他的工作室里,我们看到有很多让人过目难忘的照片甚至是用卡片机拍摄的。如此看来,“宝剑”和“铁片”的区别只在于握剑的手而已。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他和一个朋友结伴去纽约。当时的叶锦添正值热血青年,不管看到什么都感到无比新奇。一路下来一直狂按快门,连跟人打招呼的时候也不放过“偷拍”的机会。

  叶先生回忆道,当时的老式胶片机拍起来特别有感觉,光是听到“咔、咔、咔、噼”的过胶卷的声音就让他觉得热血沸腾。不仅如此,当时他还能在几秒钟之内给一台大画幅机器换胶片,动作一气呵成、有张有弛、好不潇洒。背着相机的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独步剑侠,整个江湖都在屏息等待宝剑出鞘的那一刻。现在,叶先生几乎不怎么拍胶片了,主要是因为胶片的处理过程太过繁琐。虽

  然胶片拥有更高的宽容度和细节表现力,但为了节约宝贵的时间他只好忍痛割爱了。

  由于工作原因叶先生经常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而不论他去哪基本都会带上佳能EOS 500D。不仅是因为它机身小巧、便于携带,更重要的原因是其连拍速度和自动对焦系统基本上可以满足他日常创作的需求。叶先生家里还有一台佳能EOS 5D Mark Ⅱ,其画质表现自然更胜一筹。在拍摄条件比较严苛的情况下,他会给“无敌兔”配上一支EF 24-70mm f/2.8L USM。这只镜头的成像效果很好,而且覆盖了比较常用的焦段,很符合他的“懒人哲学”。

 

  茶满则溢的玄机

  叶先生很爱笑,眼睛里经常闪烁着顽童般狡黠的光芒,和我们想象中的那种严肃的艺术家形象相去甚远。然而,当谈到摄影的意义和真假的界限等议题时,他的每句话都变得暗含禅机让我们再三思量。

  从初中偷拿哥哥的相机到今天成为奥斯卡金像奖的得主,叶先生对摄影的感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简直是原始人到现代人的变化。“年轻的时候,每次拍照都会像武士一样,大吼一声冲出去,拿着相机一通狂轰乱炸。”叶先生戏谑地说道。对待构图是精雕细琢,对快门时机的把握更是分毫不差。后来有一段时间开始乱拍,希望在乱中能找到一点自己想要的东西。现在,他很喜欢“执导型摄影”。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挣扎在真假之间。因为这个世界已经没人可以解释,所以大家都用自己的方式来解释。

  以前他会提前想好自己想拍的东西,然后等待机会的出现。因为事先预定了范围,所以拍到的东西很受限制,而且需要很用心地经营。慢慢地他厌倦了这种经营,就直接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完全靠直觉去拍摄。原来,对于好的摄影作品他心里会有一个标准,会费尽心思地去接近这个标准,而他现在觉得这个标准并不存在。一切都在于你的直觉,在于你的心离被摄体有多靠近。

  一切都是不可预测的,谁也不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事情。在时间的变化中你只能捕捉到事物的某一面,有时候一块颜色、一个环境、一个人物都会让照片的内容变得截然不同。在放空的状态下拍到的照片层次都特别丰富,看着这样的照片你会感到不仅整个世界的层次变得很丰富,就连你的心也会被拉伸出很多层次来。茶满则溢,只有什么都不想,以完全开放的状态去迎接这个世界,你的心才会变得日益丰盈。叶先生认为这是人类面对影像的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最开始会将万物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后又会通过某种方式将它们整合起来。

  汪洋

  斑驳的墙壁上盛开着如火如荼的红,每一道深浅的更迭,每一抹浓淡的交替,共同交织成了一片玫瑰的汪洋。

  冲突

  油画般的色调勾勒出悠远、宁静的氛围,而纵横交错的电线,阴云密布的天空,又给人一种莫名的紧迫感。整张作品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戏剧冲突。

  未知

  有人说是投影仪的幕布,有人说是浩瀚的大海,还有人说是没信号的电视机屏幕,你觉得呢?

  叶锦添:摄影的理想状态就是能跳出既定的条条框框,不断地发掘出很多新奇的东西。

  重拾自己内心的影像

  时下很流行“跨界”的概念,而叶锦添更是少数几个能在摄影、美术指导、服装设计、绘画等多个领域往来自由的艺术家之一。虽然各种媒介的作品风格多变,轨迹各不相同,但都能让人感受到鲜明的“叶氏”风格。

  叶先生坦言,他在做每一种媒介的东西时都会尽量发挥该媒介本身的特性,而不会强行给它盖上“叶氏”的标记。如此看来,尽管表现手段不同,背后还是存在着一个原始的东西,默默地散发着属于叶锦添的气息。

  这么多年一直跟摄影打交道,现在他希望能将虚假的东西拍成真实的,再用它来质疑真实的东西其实是虚假的,进而推翻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某些既定解释。如今,人与人、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脆弱,甚至在不断地消失,急需一种力量能让大家重新凝聚在一起。

  困兽

  海市蜃楼般的背景建筑,死命挣扎的鳄鱼模型,少女的背影,让人联想起《风之谷》里的某些片段。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了适应高速运作的生活方式,每个人、每件事物都被符号化了,从而丧失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中国的书法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写意的洒脱,汉语的精髓也是那种“余音绕梁”的韵味,能让人不断地去回味、延伸。现在,把所有的东西都弄成了一个统一规格的三角形,连动也不能动,从而丧失了那种真正的交流。而摄影则可以让人避开那种约定俗成的必

  然性。

  正如“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你用相机记录下的永远只是自己看到的那面而已。把一个事物拍出来之后它就离开了时间,脱离了真实。在世界上会出现这种“影像”的东西,是件比时间还玄妙的事情。我们意识中曾经出现的经验性的东西又重新出现在另一种媒介上,而且我们对这一媒介还是看得到、摸得着的。透过镜头,你可以将眼前的东西分解掉,去重新感觉它。每个人对世界都有自己的一种感知,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拍下很多东西,当你一遍遍重新审视这些照片时,你会发现自己内心的“影像”其实已经悄悄渗透进去了。

特别提醒: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