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 频道

小而全!家用数码相机未来发展趋势谈

【IT168 技巧】不同于胶片相机超过百年的发展史,现下为广大读者所熟知的数码相机,出现时间其实并不长。一定要追根溯源的话,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在1969年研发CCD成功,应该算是整个数码相机产业的原点。正是凭借这个能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魔术师”,人类首次看到了摆脱胶片实现拍摄的希望。只是,这个希望的实现过程多少有些漫长,直到26年后的1995年,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数码相机Casio QV-10才宣告诞生。其320×240的解析度,25万像素CCD,无内置闪光灯,配备2MB记忆体的性能,用现在的眼光看近乎玩具。而这也恰恰与当时人们对“数码相机”的看法不谋而合,只是,谁又能想到,短短几年时间,照相器材由胶片到数码的转变就完成了。

Casio QV-10

呈井喷式发展的数码相机市场

  从日本影视器材工业协会(Camera & Imaging Products Association——CIPA)最新公布的2007年6月数码相机生产出货统计看。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数码相机整体的生产实际成果已经达到了754万台(是前一年同月的129.6%,下同)、销售金额1,272亿日元(119.6%)。这其中国内出货量达到86万台(133.9%),销售金额218亿日元(136.6%)。且国内数码相机出货台数在过去12个月内更是呈连续上升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佳能、尼康等业界巨头早在2006年初就已经完全停止了胶片相机的研发,宣告全面进入数码时代。此后不久,几乎所有的影像厂家也都开始大幅削减传统胶片的运行成本以增大数码影像方面的投资。可以说,无论市场表现还是厂商举动都只反映了一个问题,即便经历了几年的高速发展,整个数码相机市场的前进速度依旧没有丝毫缓和的迹象,前景乐观。而这样一个上升态势明显的朝阳产业,其产品未来走势如何无疑值得探讨。

何谓家用级数码相机?

  迫于时间及篇幅上的限制,本文将仅就家用级别数码相机的范畴,来谈谈其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一些变化,供读者参考。首先我们来看家用级数码相机的定义,其实白话点理解就是普及型数码相机,或者大家都买的起用的起的相机产品。诸如柯达最早在中国市场跌入3000元的100万像素机器Kodak DC215,以及此后为用户熟知的富士FinePix、索尼T、理光R等经典系列都属于这一范畴。而就目前来看,价格低于5000元,具备完整拍摄功能,可以看作是家用机型的一个共通特点。06年后,部分入门单反产品也已经可以包括在内。但考虑到想要实现消费相机上常见的广角、微距、或者一镜走天下,花费个二至三倍于机身的价格购买镜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所以这里也就不做过多讨论了。

Kodak DC-215 

Kodak DC-215 

Fujifilm F10

后像素时代

  其实家用级数码相机(后文简称数码相机)的发展总是被我们习惯性的分为两个阶段,像素与后像素时代。其时间分割线约在2004年前后,在此之前的产品由于起始像素低,往往百万上下的像素提升就能获得可观的画质提高,所以一定时间之后,“像素越大,画质就越清晰”的误区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而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这种“需求”,厂商们不约而同的在像素上大做文章,一时间,买相机问像素成了数码相机购买指南的头条。

  然而事物总是惊人的相似,就如同CPU的频率之争不可能无限继续一样,当数码相机的像素提升至600万乃至更高后,消费者逐步认识到单纯的高像素并不会带来想象中的高画质。


  因为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提升像素大多是在感光元件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如此一来单个感光单元的面积被缩小,从而降低了信噪比和感光能力,成像的质量自然就很差了。再加上一些“插值”造就的伪像素相机,使得用户最终厌倦了这一无聊的数字游戏,可笑的纯像素时代也就此结束了。

  时至今日,尽管数码相机的发展中仍然包括像素的稳步提升,但早已不是决定性因素了。大尺寸LCD、防抖性能、外观造型、变焦倍数等全新买点的加入,使得整个数码相机市场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而我们也把这一时期称作数码相机的后像素时代。

欢迎您进入数码影人论坛“理光数码相机讨论区”发表自己的见解!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