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 频道

50年风雨历程!专业袖珍相机路在何方

【IT168 评论】袖珍相机,俗称“傻瓜”相机(亦称PS相机,PS即Point and Shoot的缩写)。它体积小巧、使用方便,一直以来都很受家庭用户、摄影爱好者甚至专业摄影师的喜爱。特别是一批专业的袖珍相机,是厂家技术与艺术设计的结晶,成为一代经典。

  袖珍相机的历史始于何时?很多关于照相机历史的资料对此都缺乏合理的解释。不过,现代高级袖珍相机的鼻祖是1966年德国禄来公司推出的Rollei 35,这一点毫无异议,它也是历史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袖珍相机。

20世纪60年代,现代袖珍相机诞生

  20世纪60年代,由于胶片颗粒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故出现了135相机逐渐代替120相机的趋势。当时的袖珍相机是为专业摄影师和高级摄影发烧友而开发的,所以做工精良,配套镜头的素质也极为出色。当然,价格也非常昂贵。

  1966年,由著名相机设计师海因茨•瓦茨科设计的Rollei 35在Photokina上展出,并于1967年正式在德国生产,并立刻成为一个划时代的经典。
 
  Rollei 35体积非常小巧(97mm×32mm×60mm)、重量轻(370g)、设计独特。机身的前面板上别出心裁的设置了光圈调节盘和快门时间调节盘,机顶设有追针式曝光表,快门速度为B门、1/2~1/500秒。早期的Rollei 35相机采用卡尔•蔡司Tessar 40mm F3.5镜头,传统的4片3组结构,分辨率很高,甚至不逊于单反相机镜头。它采用目测调焦,最近调焦距离0.9m。

  作为当年体积最小的35mm全画幅相机,甚至不比一盒香烟大多少,加上全金属结构、全机械操作,以及驰名于世的卡尔•蔡司镜头,可以精确地控制景深、曝光和对焦,坚固耐用的机身和素质超群的成像使Rollei 35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抢手的相机,累计销量超过300万台,也拥有多个版本。

  Rollei 35B、B35、C35、35LED等是Rollei 35的简化版本,售价相对低廉,以应付低价的日本仿制品的冲击,它们使用的是卡尔•蔡司设计的3片3组Triotar镜头,也没有光圈快门的调节。

  1974年,Rollei 35S推出,在机身上和Rollei 35没有差异,但它使用的是5片4组的Sonnar 40mm F2.8镜头,也是由卡尔•蔡司设计,禄来自行生产,使用禄来看家的HFT镀膜。Rollei 35S的命名也是根据其采用Sonnar镜头的第一个字母S 而来的。这是禄来公司首次在Rollei 35系列产品采用Sonnar结构、光圈F2.8的机型,为今后机型改换使用Sonnar结构大光圈镜头打下了基础。Rollei 35S的快门速度依然为B门、1/2~1/500秒,Sonnar 40mm F2.8镜头在表现层次和细节上也更上一层楼,对色彩的表现也更加完美。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Rollei 35S的出现,原先使用Tessar 40mm F3.5镜头的Rollei 35也正式改名为Rollei 35T(Tessar)。

  1980年生产的Rollei 35SE和Rollei 35TE分别为Rollei 35S和Rollei 35T的改进版,也是Rollei 35系列最后的两个型号,它们取消了机顶的指针测光仪,改用取景器内的发光二极管显示测光,此外还有一些细小的功能改进。

20世纪70~80年代,袖珍相机的成熟期

  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在专业袖珍相机领域可以说是Rollei 35独领风骚的年代。不过,到了70年代,这一局面开始被打破。

  1974年,德国美乐时公司发布了比Rollei 35更轻更小的袖珍相机35EL,使用Tessar结构的Minotar 35mm F2.8镜头。不过,美乐时35EL与Rollei 35一样,需要目测对焦。它有35GL、35GT、35ML等多个版本,一直持续生产到2003年。

  1975年,美国的亨尼威尔(Honeywell)公司发表了具有实用价值的自动聚焦组件Visitronic Automatic Focusing System,称为双象对称式光电自动聚焦系统(简称VAF系统)。亨尼威尔当时并未生产出照相机,但在近20年后,却因为此技术而给公司带来一笔意想不到的收入,这是后话。

  AF系统的成功引发了相机工业的革命,不过最早的AF相机不是当时最流行的单反相机,而是袖珍相机。1977年,柯尼卡C35AF问世,它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对焦的相机。而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AF单反相机美能达α-7000则直到1985年才问世,比袖珍相机晚了整整8年。

  1983年,德国巴尔达公司首架袖珍相机巴尔达C35面世,采用Bldanon 38mm F5.6镜头,比美乐时35袖珍相机系列中最轻的机型美乐时35ML还要轻上3g,堪称世界最轻、性能却出类拔萃的135相机。它整机性能优秀,设计与制造精美,用料考究(采用高强度碳纤维增强型聚酯材料),上市后备受赞誉,成为新一代袖珍相机的经典。如此匠心独运的设计也并非出自常人之手,其设计者为德国著名的照相机设计大师卡尔•海因茨•郎格(Karl Heinz Lange)。此外,C35还有CA35、CS35等后续版本。

  不过,尽管巴尔达相机频获殊荣,但并未给巴尔达公司带来预期的利润,1985年底巴尔达公司停产袖珍相机,公司开始重组,并在1989年与中国武汉照相机厂合资生产过长江-巴尔达相机。

  1984年,经典的Contax T相机问世,这是一台超越过去任何一台优异袖珍相机的产品,是日本京瓷公司与德国卡尔•蔡司公司联手后推出的高级袖珍相机——T系列的“开山之作”。

Contax T

  同多数袖珍相机不能提供很好的手动功能不同,Contax T采用了光圈优先电子程序快门、手动重影测距对焦、手动卷片和拉板式金属机身结构,再配上卡尔•蔡司颇有名气的Sonnar T* 38mm F2.8镜头和意大利保时捷集团提供的外型设计,使其看起来既小巧、简约,又透露着精美、典雅的英气,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摄影界的广泛关注,还入选了《美国现代摄影》杂志“当年第一流相机”之列。

  同时,Contax T也是一台优雅而高贵的袖珍连动测距相机,保时捷为它设计了简洁的流线形外观,再配以特殊的豪华快门按钮(那是一颗红色的Romande宝石,一种用青玉结晶而成的宝石)。

  Contax T的最高快门速度为1/500s,闪光同步速度为1/125s。当然,这些都还不是Contax T成为优异袖珍相机的理由,卡尔•蔡司Sonnar T* 38mm F2.8镜头才是它最有说服力的原因。这只4组5片结构的镜头成像质量非常好,足以达到当时优异定焦镜头的水准,而且使用测距对焦系统可以充分发挥该镜头的威力。

  尽管在当时Contax T售价昂贵,但市场反应却出奇地好,以致于康泰时再接再厉推出了Contax T2。

20世纪90年代,袖珍相机的巅峰期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单反相机逐步完成AF化的同时,为了满足高级摄影爱好者及专业用户对高素质便携相机的需要,很多厂商都推出了采用高素质定焦镜头的袖珍相机,掀起了一股高档袖珍相机风潮。这一时期是袖珍相机的黄金时期,包括徕卡、康泰时、尼康、美能达等众多厂商都推出了无论是性能和售价都不次于单反相机的经典袖珍相机。

  1990年,Contax T的升级版T2问世。与Contax T不同,T2已经是一台电子化的袖珍相机,不仅具有光圈优先,而且增加了程序曝光,曝光补偿也更加方便了,它的6个识别DX编码的镀金触点取代了手动胶片感光度设定,可以自动过片和回卷。更重要的是,它使用了自动对焦系统。

Contax T2

  T2的最高快门速度为1/500s,闪光同步速度同样为1/500s。它延续了Contax T那只经典的Sonnar T* 38mm F2.8镜头,大光圈下不失锐利,拥有漂亮的焦外成像和迷人的色彩,具有典型的蔡司80年代镜头风格。所以,即便T2的后续机型T3整体上更加出色,镜头更加锐利,但T2依然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其中的一个原因即是T2的镜头具有浓郁的80年代蔡司风韵。

  T2生产了近10年,产量非常大,前后有钛金属色、灰黑色、金色、Contax60周年金色、白金色、纯黑色等6个版本。

  1991年,日本柯尼卡公司发布了Hexar,中文名叫“巧思”,它使用高素质的Hexanon 35mm F2.0镜头,同样具有自动对焦功能。F2.0最大光圈的镜头是巧思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它成为出色的袖珍相机的重要原因,其他袖珍相机的光圈都要比它小不少。这个镜头最大光圈下的成像就已经非常出色,有意思的是,柯尼卡还生产过徕卡M卡口的Hexanon 35mm F2.0镜头,限量发售,或许这也是为了炫耀其优秀的成像吧。后来美能达TC-1、理光GR1和GR21都模仿巧思生产过徕卡L螺口的镜头。

Hexar

  巧思的AF采取的是主动对焦,就是要发出一束红外线,据此测算距离。巧思的AF级数很多,足够使被摄体精确的处在景深以内。另外,该机的AF速度非常快,而且无声。

  除了中央重点平均测光以外,巧思还具有点测光以及程序曝光、光圈优先、和手动曝光功能。不过,这并不是一台完美的相机,巧思的缺点首先就是只有最高1/250s的快门,还有就是它的体积和莱卡M6几乎一样大。

  这台相机的产量只有5000部,之后几年还生产了一些其它版本,包括钛版、银版以及金色版本,产量都不大。后来,柯尼卡在巧思的基础上推出了可换镜头的Hexar RF,使用徕卡M卡口,与徕卡M6一样被奉为一代经典。

  1993年,尼康首款高级35mm袖珍相机35Ti推出,使用Nikkor 35mm F2.8镜头,因其仿古的外形和钛合金特有的银灰色外壳,衬以黑色的饰皮,显得典雅高贵,被影友称为贵族相机。

尼康35Ti

  尼康35Ti最特别的地方是机顶一少有的椭圆型指针仪表,四根指针分别显示 :1、手动或自动聚焦的距离;2、光圈值;3、曝光补偿值;4、已拍胶卷张数,还有自拍、倒片及T门指示。在照相机高度电子化的年代,这种仿真式的指针设计实在是另辟蹊径的复古手法,诚如尼康的广告用语:“集科技与古典于一身的照相机”。

  尼康创新的3D矩阵测光系统(Matrix Metring)也用到了35Ti上,可实现光圈优先和程序曝光。不过,尼康35Ti的缺点也非常明显,譬如缺少手动功能、最高快门速度只有1/500s、内置闪光灯指数偏低等等。加上高昂的售价,所以尼康35Ti的市场业绩并不是很好,产量也不是很大。

  1994年,尼康35Ti的姊妹机28Ti推出,使用高素质的Nikkor 28mm F2.8镜头,尼康公司内部对该镜头的评价是色差的校正等方面整体优于尼康AF28mm F2.8镜头。尼康28Ti被美国摄影杂志评为5星级相机,不愧于它的王者称号。另外,尼康28Ti的产量较35Ti小得多,收藏价值也远远高于后者。

尼康28Ti

  尼康35Ti和28Ti这两款专业袖珍相机的出现根本就是为了炫耀尼康的经典技术,复古的指针仪表,锐利的镜头和在当时最出风头的3D测光方式,令它风光无限。不过,繁琐的操作、可靠性不高、以及工作效率低使它们成为纯粹的收藏品,产量很低。

  同年,尼康推出的700VR Zoom也是值得一提的袖珍相机,它率先装备了尼康VR防抖系统,是世界上第一款防抖相机。

  1996年也是袖珍相机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几款重量级的专业袖珍相机都在这一年问世,那就是徕卡Minilux、美能达TC-1和理光GR1。

  徕卡Minilux最吸引人之处无疑是它的Summarit 40mm F2.4镜头,全开光圈下即拥有足够高的反差,影像锐利清晰,有立体感,焦外成像也相当迷人,得到了徕卡迷们的极力追捧。

徕卡Minilux

  不过,其它方面Minilux就乏善可陈了,包括最高快门速度只有1/400s,操作繁琐还有著名的E02的故障(连接镜头电磁光圈快门的软线由于疲劳而折断)等等。

  徕卡Minilux还有变焦版本Minilux Zoom,使用6组7片结构的Leica Vario-Elmar 35-70mm F3.5-6.5镜头。

  美能达TC-1上市的官方定价高达148000日元(合人民币11360元),这么高的定价当然有它的理由,美能达宣称这是他们制造的最好的一部照相机,其配备的G-Rokkor 28mm F3.5专业镜头是它们最好的28mm镜头。

美能达TC-1

  TC-1的G-Rokkor 28mm F3.5镜头尽管最大光圈只做到了F3.5,但确实非常出色,最大光圈时就能实现高反差高锐度的影像表现,经得起放大,抗炫光能力更是无出其右者,几乎没有炫光。为了显示其实力,它还生产过徕卡L螺口的镜头,作为限量发售。

  TC-1几乎拥有了豪华袖珍相机应该有的一切,坚固而豪华的钛金属外壳、小巧而又优雅的外型,高素质的镜头,这些使得它赢得了一切——除了市场。TC-1不但昂贵的价格,而且还有些生不逢时,和理光 GR1几乎同时出现在市场上,几乎被后者完全抢了风头。

  在很多人眼里,理光可能只算得上二流厂商,因为它的绝大多数产品都是中低档相机。不过,GR1的问世改变了人们对它的看法。

理光GR1

  理光GR1的出现是当年摄影界很轰动的一件大事,它一推出就立刻征服了几乎所有的摄影人,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摄影发烧友都给予了GR1极高的评价,在日本和欧洲获奖无数。

  GR1拥有很多细节上的优势:轻巧,只比一个胶卷厚一点点,可以很方便地放进衬衣口袋里面;镁合金制造的外壳;拥有程序曝光和光圈优先两种曝光模式,并且可以以半档作曝光补偿;具有两种测光方式;GR1的闪光系统也非常的出色,甚至可以使用慢门闪光同步。当然,对于摄影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它有一只从规格到成像都非常不错的镜头:GR28mm F2.8。

  GR28mm F2.8镜头的光学结构为4组7片,由德国著名的镜头厂商施耐德协助设计,镜片全部为多层镀膜,而且前后两组均有非球面镜片。它使用了7片光圈叶片的镜间快门,最高快门速度为1/500s,最近对焦距离0.35m。从GR镜头的MTF曲线看就知道它非同寻常,根据一些权威机构测试的结果证明,GR28mm F2.8镜头在一些指标上超过了许多日本名牌单反相机所配的28mm镜头,最大光圈下的分辨率和反差都很不错,色彩表现在F5.6光圈时最好,而反差有欧洲镜头的风格。

  与美能达TC-1一样,理光GR28mm F2.8镜头同样有徕卡L螺口的限量版本,共生产了3000只,从中也不难看出理光对这只镜头素质的自信。后来,理光公司还推出了GR1v和GR1s这两台理光GR1的改进版本。

  1997年,禄来推出的QZ 35系列是最豪华的袖珍相机,这一点即使到现在也没有改变。它共有两款:QZ 35W,使用施耐德VarioApogon28-60mm F2.8-5.6镜头;而QZ 35T使用的是施耐德VarioApogon38-90mm F2.8-5.6镜头,其它性能两者完全一样。

Rollei QZ35

  QZ 35由著名的保时捷公司设计,机顶专门写着“DESIGN BY F.A.PORSCHE”。造型高贵典雅,操控也很好,设计上相当新颖,做工也极其精致,外表和质感非常好,可以说是世界上所有袖珍相机里最考究的。

  其性能也足够丰富,在这方面没有其它袖珍相机是它的对手。它的曝光方式之全不输给专业单反相机,包括光圈优先、快门优先、程序曝光和手动曝光。快门速度指标高得惊人,16~1/8000s,很多单反相机都不是它的对手,闪光同步速度也达到了1/180s。除此之外,它还有多重曝光和3张/秒的高速过片,还有日期/时间记录器装置等等。

  它的闪光灯是外置的,造型奇酷,而且指数达到GN.20,可以配合所有的曝光模式作TTL闪光同步,实用效果非常好。

  QZ 35的镜头采用禄来最高水准的VarioApogon快速镜头,两只不同的镜头都是8组10片,全组镜片都作了HFT高解像传真镀膜,因此影像锐利、反差清晰、色彩饱和、层次丰富,比康泰时TVS Ⅲ和徕卡CM Zoom还要更胜一筹。

  总体来说,QZ 35适合职业摄影师或摄影发烧友,禄来公司制造这台优品袖珍相机的目的似乎是要告诉人们:拥有这台相机你就不要在想别的相机了,甚至包括单反相机,真是“一旦拥有,别无所求”。所以,它的上市价格超过15000元,远比大多数单反相机都贵。不过,这么高的价格,要想获得很好的市场业绩是很难的,所以禄来QZ 35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物。

  相比禄来QZ 35,康泰时于1999年推出的TVS III尽管是康泰时最好的变焦袖珍相机,但在性能就要逊色多了。与禄来QZ 35一样,也没有取得太好的销售业绩,或许是因为大光圈等先天的弱势,很少有专业变焦袖珍相机取得定焦袖珍相机一样的成功。

21世纪,袖珍相机迎来新的挑战

  进入21世纪,由于受到数码化大潮的冲击,很多经典的袖珍相机停产,这一时期推出的专业袖珍相机数量少了很多。当然,其中并不乏佼佼者。

  2000年4月推出的理光GR21是GR1系列一脉相承的产品,它使用的是一只GR21mm F3.5的镜头,理光是唯一能把这么广的镜头做在这么小的袖珍相机里的厂家。有意思的是,在GR21推出之前,理光就已限量生产了徕卡L螺口的GR21mm F3.5镜头。不过,或许是广角太广很难控制,或许是价格太高,亦或许是受到数码相机的冲击,总之GR21并没有获得像GR1系列那样的成功。

  2001年3月,康泰时在T2的基础上又推出了T3, 受到了市场的一致好评。它使用了全新开发的Sonnar T* 35mm F2.8镜头,反差和分辨率都很优秀,边缘几乎没有畸变,色彩还原逼真,细部表现柔和,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只最好的35mm镜头相媲美。

Contax T3

  T3的另一个重要的提高是最高快门速度达到了1/1200s,几乎是其它袖珍相机的2倍还多,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是选择高速胶片和大光圈拍摄的时候。T3的快门采用双重镜间快门,对焦模式可以选择AF和MF,取景范围为85%。

  2003年推出的徕卡CM(CM是Compact M的简称)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台使用胶片的优异袖珍相机。

徕卡CM

  CM的镜头与Minilux一样,依然是经典的Summarit 40mm F2.4,不过徕卡宣称CM的镜头的多层镀膜经过进一步的改良。它比Minilux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操作更便捷。不过,它有些生不逢时,正逢数码化大潮,加上售价昂贵,2006年2月便早早停产。

  与徕卡Minilux一样,徕卡CM同样有变焦版本CM Zoom,使用的同样是6组7片结构的Leica Vario-Elmar 35-70mm F3.5-6.5镜头。

数码化!专业袖珍相机唯一的出路

  数码化的大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几乎所有的胶片袖珍相机送上了停产的道路,红极一时的专业袖珍相机正淡出我们的视野,渐渐离我们远去。不过,正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技术进步给胶片袖珍相机带来毁灭性打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那就是——数码化,这也是它们唯一的出路。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到现在为止市场上很少有专业数码袖珍相机出现。在笔者看来,目前能称得上专业数码袖珍相机的只有3部:理光GR Digital、松下LX2和适马DP1。

  这3款相机各有特点:理光GR Digital胜在它的28mm F2.4镜头,可惜CCD画幅太小限制了它的成像;松下LX2的16:9宽幅CCD在135胶片相机时代是难以想象的诱惑,况且LX2的镜头成像也相当不赖;适马DP1恐怕是到目前为止最吸引人的袖珍数码相机,1400万像素APS-C画幅的Foveon X3影像传感器,等效于135相机的28mm F4镜头,都令人对它的成像充满期待。不过,前两款袖珍数码相机的CCD尺寸太小,而适马之前没有过设计和生产专业袖珍相机的经验,DP1的镜头能达到怎样的水平还有待检验另外。适马DP1的价格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笔者以为,专业数码袖珍相机要想在数码时代重竖雄风,至少得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影像传感器(CCD、CMOS、Foveon X3等)的尺寸至少要达到APS画幅,当然全画幅也是未来的目标。影像传感器的尺寸只有达到APS数码单反的标准,才能在动态范围、画面细节、噪点控制、景深等方面满足高级摄影爱好者对于专业袖珍相机的要求。

  其次,镜头的素质要高。作为在某些场合可以代替单反相机的专业袖珍相机,镜头的素质当然要求非常苛刻,以往经典的袖珍相机无不拥有一颗非常出色的镜头。当然,28mm或35mm左右的定焦镜头为佳,适合拍人文及风光。

  再次,拥有完善的手动功能。光圈优先、快门优先、手动曝光等功能一应俱全,闪光灯指数能达到入门级数码单反的标准(一般在13以上),拥有RAW无损压缩格式,白平衡调节、色温调节等功能也多多益善。

  另外,防抖、宽幅等功能也是专业数码袖珍相机的发展方向,毕竟这些都是胶片袖珍相机所没有的优势。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那么专业数码袖珍相机才能满足苛刻的专业摄影师的需要,才能重现胶片时代的辉煌。当然,价格也是很大一个因素,如果像禄来QZ 35、美能达TC-1那样价格高高在上,仍难逃叫好不叫座的命运!

  尽管因为成本、厂商的研发重心等因素,专业数码袖珍相机的品质离人们的期望还很远,但适马DP1的问世就像一盏指路明灯,给其它厂家以思考和借鉴,也给我们摄影爱好者带来了一丝希望。或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在上衣口袋里放上一部专业数码袖珍相机,去摄取大千世界、人生百态……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