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80年代,袖珍相机的成熟期
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在专业袖珍相机领域可以说是Rollei 35独领风骚的年代。不过,到了70年代,这一局面开始被打破。
1974年,德国美乐时公司发布了比Rollei 35更轻更小的袖珍相机35EL,使用Tessar结构的Minotar 35mm F2.8镜头。不过,美乐时35EL与Rollei 35一样,需要目测对焦。它有35GL、35GT、35ML等多个版本,一直持续生产到2003年。
1975年,美国的亨尼威尔(Honeywell)公司发表了具有实用价值的自动聚焦组件Visitronic Automatic Focusing System,称为双象对称式光电自动聚焦系统(简称VAF系统)。亨尼威尔当时并未生产出照相机,但在近20年后,却因为此技术而给公司带来一笔意想不到的收入,这是后话。
AF系统的成功引发了相机工业的革命,不过最早的AF相机不是当时最流行的单反相机,而是袖珍相机。1977年,柯尼卡C35AF问世,它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对焦的相机。而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AF单反相机美能达α-7000则直到1985年才问世,比袖珍相机晚了整整8年。
1983年,德国巴尔达公司首架袖珍相机巴尔达C35面世,采用Bldanon 38mm F5.6镜头,比美乐时35袖珍相机系列中最轻的机型美乐时35ML还要轻上3g,堪称世界最轻、性能却出类拔萃的135相机。它整机性能优秀,设计与制造精美,用料考究(采用高强度碳纤维增强型聚酯材料),上市后备受赞誉,成为新一代袖珍相机的经典。如此匠心独运的设计也并非出自常人之手,其设计者为德国著名的照相机设计大师卡尔•海因茨•郎格(Karl Heinz Lange)。此外,C35还有CA35、CS35等后续版本。
不过,尽管巴尔达相机频获殊荣,但并未给巴尔达公司带来预期的利润,1985年底巴尔达公司停产袖珍相机,公司开始重组,并在1989年与中国武汉照相机厂合资生产过长江-巴尔达相机。
1984年,经典的Contax T相机问世,这是一台超越过去任何一台优异袖珍相机的产品,是日本京瓷公司与德国卡尔•蔡司公司联手后推出的高级袖珍相机——T系列的“开山之作”。
Contax T
同多数袖珍相机不能提供很好的手动功能不同,Contax T采用了光圈优先电子程序快门、手动重影测距对焦、手动卷片和拉板式金属机身结构,再配上卡尔•蔡司颇有名气的Sonnar T* 38mm F2.8镜头和意大利保时捷集团提供的外型设计,使其看起来既小巧、简约,又透露着精美、典雅的英气,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摄影界的广泛关注,还入选了《美国现代摄影》杂志“当年第一流相机”之列。
同时,Contax T也是一台优雅而高贵的袖珍连动测距相机,保时捷为它设计了简洁的流线形外观,再配以特殊的豪华快门按钮(那是一颗红色的Romande宝石,一种用青玉结晶而成的宝石)。
Contax T的最高快门速度为1/500s,闪光同步速度为1/125s。当然,这些都还不是Contax T成为优异袖珍相机的理由,卡尔•蔡司Sonnar T* 38mm F2.8镜头才是它最有说服力的原因。这只4组5片结构的镜头成像质量非常好,足以达到当时优异定焦镜头的水准,而且使用测距对焦系统可以充分发挥该镜头的威力。
尽管在当时Contax T售价昂贵,但市场反应却出奇地好,以致于康泰时再接再厉推出了Contax 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