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评论】这几年国内数码相机进入成长加速期,虽然家用普及的主旋律没有变,但各大厂商针对消费市场推出的一个又一个卖点却在不断变化,从早期简单的像素到后期在镜头变焦上做文章,屏幕的尺寸越来越大,而且防抖功能也被日渐夸张,但是画质真的提高了吗?家庭用户从中又获得了什么?
炒作卖点!玩转文字游戏
回头看看,像素之争持续了很多年,在很多厂商和媒体的宣传中,像素仿佛是和画质直接挂勾,“像素越大,画质就越清晰”,很多老百姓就这么认为。这其实就是个误区,如果抛开镜头因素,影响画质最关键的其实是感光元件,在相同像素的情况下,数码相机感光元件的面积越大,单个感光单元的面积也就越大,其信噪比和感光能力也就越强,成像的质量自然就越好。相反,本来8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在感光元件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强行将其提升至1000万相素,单个感光单元的面积越小,其信噪比和感光能力也就越弱,成像的质量自然就很差了。此外,当年在很多相机中还流行“插值”一词,究竟何为插值呢?它只是将 CCD 感光元件所形成的实际像素数,利用特定的软件进行一定程度的模糊处理后,在空隙间进行填充,从而增加图像的像素值,这样的做法对于画质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也是过分追求像素的极端表现。
左:插值,右:未使用插值
长焦概念最近几年一直都在市场活跃,可就是有些厂商,总是希望将光学变焦、数码变焦、智能变焦等概念模糊,然后堂而皇之的在自己的新品外包装上印上“30倍变焦”的字样。这里所谓的30倍镜头变焦实际是3倍光学变焦乘以10倍数码变焦得出来的结果。众所周知,数码变焦就是变相的放大和裁剪图片,对画质的破坏非常严重,所以从实际使用的角度讲没有任何价值。
大尺寸屏幕和防抖功能目前被普遍运用到家用数码相机中。由于数码相机的光学取景器在取景的时候普遍和实际拍摄的照片有不小的偏差,加上LCD取景非常方便,所以大屏之风逐渐流行,并有蔓延到高端相机的势头。不过在屏幕尺寸增大的同时,屏幕的像素也必须提高,否则画面的显示精度会大大降低,而有些厂商仅仅考虑到放大自身产品的卖点,忽略了消费者使用的感受,配备了2.7英寸的显示屏幕,可像素只有可怜的11.5万。
防抖概念则是夸张的离奇,我觉得甚至可以用“妖化”来形容。由于大部分入门级用户在拍摄初期都会不约而同的出现握机不稳定的情况,拍摄画面模糊,所以厂商们前期近似疯狂的宣传双重防抖,甚至三重防抖的概念。所谓“双重”,其实就是通过“双刃剑”ISO感光度的提高来确保快门速度足够快(也有的厂家将双重防抖定义为感光度防抖+光学防抖),而“三重”则是把电子防抖技术也引入,给消费者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仿佛有了防抖,相机再怎么晃都可以拍出清晰的照片。然而事实真的这样吗?用过的消费者可能就会焕然大悟,因为照片是清晰了,可是颗粒感重了,一样是废片。